商标注册——地理标志潍河银鱼
居于潍河下游的老人,每当提及潍河水产,总会说起当年的“潍河银鱼”。
潍河银鱼繁殖生长于潍河入海口海水与河水相交汇处,主要产于昌邑的东冢、下营两乡镇所临河段。潍河银鱼,清代乾隆《莱州府志》和康熙《昌邑县志》均有:“白如银条,无骨,生潍水,近海二十里方有。”1985年9月,在全省名菜烹调比赛中,昌邑招待所烹调技师姜言瑞依据竹木扎连成排和银鱼煎制成束的形体,制作出了颇有地方和时令特点的“菊花银鱼排”菜肴。鲜艳盛开的菊花,别有风味的银鱼,给宴会大增光彩,受到省领导和宾客的好评。
掌握银鱼的生活习性进行捕捞,既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也是一大乐事。捕捞银鱼叫“抢银鱼“。为什么要抢呢?一是银鱼每年的“春分见,秋分断”,在农历的二三 月和七八月间鱼群集中出现,以春季为主。在这春秋分别只有一月左右时间里,只能抓紧,不能松弛。二是银鱼属溯河回游性鱼类,随海水涨潮而上,退潮而下,过 此时间则无。因此,在银鱼的捕捞季节里,昌邑北部潍河两岸数十个村庄的渔民和兼营渔业的农户,携带网具,冒着料峭的春寒,按照“出月水,没月水”的时辰, 在没过大半身的河水里,拦截围网鱼群。有的渔民在一个潮差时间里,可抢到上百斤甚至数百斤银鱼。这时,渔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赶集入村串巷,争朝夺夕抓紧 出售。每斤可卖几角到一元多钱。还有的卖到附近的县区,甚至远销一些城市。到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行,银鱼捕捞也由历史上的个体转为集体捕捞 为主。1960年以后,因潍河水被峡山水库拦蓄起来,水库以下河段极少存水,切断了银鱼的生殖回游路线,再加河水海水均遭污染,河口银鱼大为减少,银鱼价格猛增到了几十元和上百元一斤。
食用银鱼融进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爱的眷恋。银鱼有多种吃法,例如煎银鱼,炸银鱼、汆银鱼、做银鱼汤等,而以煎银鱼的食用方法最为普遍。其方法是将沾黏上一 层面粉的银鱼,每五至十条的尾鳍捏在一起,形成一束,在两面拖上蛋液之后,放到开了油的锅里煎,再加醋、酱油等调料。这样做熟的银鱼,两面金黄,放入口 内,细嫩脆香,绝非其他鱼类所能比拟,家庭食用,宴待宾朋,备受称颂。
银鱼因质嫩肉细,浑身无骨,又是在清明节期间出水,所以又成了人们孝敬高堂、祭奠先人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许多人家在清明节期间,或买鲜,或煎熟,不惜远 涉,争相赠送。这时风雨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在感情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们吃在口里的仿佛不光是银鱼的美味,还有绵长的情思。清明节上坟扫墓,在诸多贡品当 中,总少不了银鱼,以体现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银鱼除了鲜食之外,还可以晾晒成“银鱼干”,做到较长时间的存放和食用。
近年来,为了能继续品尝银鱼的味道,在峡山水库开展了人工养殖银鱼的项目,并获得了成功,年产量达到25万公斤以上。但这里出产的银鱼不论形体还是鱼质都不能同潍河口银鱼相媲美。